钱难赚,贷难还,为何还要拼命买房加负债?

2018-02-07      来源:房产网   浏览次数:415
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看到一个说法很有意思,大致是说“中国家庭负债只占GDP44%”,结论则是楼市安全系数依旧不高,还可以加杠杆让大家买房、炒房。问题在于这样一个说法还有人信,即便这个人的财务状况已经捉襟见肘了。而且,数据也显示,中国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占比已经达到68%,北京和上海则高达85%。不少观点和研究认为,我国居民房贷占家庭存款比重过高,非常危险。为什么同样的债务问题,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呢?

根据央行发布的《2017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》,2017年末,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7%,增速比上年末低0.8个百分点;全年增加13.5万亿元,同比多增8782亿元。其中,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.9万亿元,同比增长22.2%,增速比上年末低14.5个百分点。

个人贷款余额增速放缓了,但是增速的绝对值在那里摆着呢,超过20%,超过其他项目的增速十个百分点。这说明什么?很简单,从整体看,我们的负债水平确实不高,但是要是具体到家庭部门的房贷负债来说,那就不是一般的高啦。事实上,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:2017年末我国住户本外币贷款数据为405150.18亿元。如果这么算,2017年末,我国住户贷款占住户存款比为62.14%。同时,考虑到实际情况,我国家庭买房不仅仅要向银行借钱,也要向亲戚朋友等去凑钱,再加上各类很难统计的民间借贷;从实际情况看,我国家庭整体的债务率就更高了。

另一方面,负债不怕,收入上去了,一样可以冲抵高债务的危机。这么想挺好,问题是天不遂人愿。

从图中可以看出,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便进入下行通道,2016年更是仅仅同比增长了5.74%,这一次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,那便是钱越来越难赚了。

由此,我们再看所谓的中产头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就不难理解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地产大佬,都对未来表示忧心忡忡了。

首先,房贷压力增加了财富缩水风险。

如果按照资产规模说,很多人已经达到了“中产”的人来说,但在高昂的负债面前,他们自嘲为“屌丝”。事实上,在每个月收入的一多半都用于还房贷之后,所剩无几,到月底,不菲的收入也会月光。

很多人都用M2增长,贷款越还越轻松来安慰自己,却忽略了一点:家庭的房贷还款期限都是动辄长达30年,并且每月还款额都是参照职业黄金期的最高收入,这使得按揭贷款的后半程,也就是“中产变中年,中年生危机”之后的问题越来越大。

其次,子女教育支出,别说上百万,简直无底洞。

笔者在跟国内某高校一行政院长吃饭时,他表露了一个态度:没钱上啥大学啊?这话政治不正确,却是实实在在的理儿。

先不说什么学区房、择校费这些摆在桌面上的费用,孩子的生活环境、学习环境、家庭环境,哪个不需要真金白银来支撑?你也许会说,“我家孩子以后又不从事XXX,现在也不用学XXX”,却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,这个没用,那个不学,高考即便是高分,未来也难以应对激烈的竞争。

最后,人到暮年,养老或成压倒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2016年,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据总人口数的10.8%,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。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,这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中产人群来说是远远不够的。根据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全球退休生活调研报告,中国内地居民平均需要约16.61万元的年收入,才能确保舒适的退休生活,这意味着如果预期寿命为74岁,则共需要赚到大约230万元——还不包括通胀因素。

综合来看,现在拼命负债能解决上述问题吗?财产规模等于可支配收入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有热心读者曾在笔者的文章下留言:“人每天算计自己有多少钱,没有一个人算计自己还有多少日子。”话虽然糙,但真切的折射出:漫无目的的投资,等于浪费生命;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买房是为了什么,自己投资是为了什么;而且投资行为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,达到目的后是否有良好的退出机制;否则,就要去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思路了。

【来源:伊房网】文章转载自官方媒体或其他网站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。本站转载旨在使信息更广泛地传播以更好的发挥其价值, 如涉及到版权等问题,请本网站联系,本站会尽快予以处理。
关键词: 买房 炒房
  

新闻排行

热点楼盘

更多